同性恋是一种不被大众接受的群体,但是这种感情却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,很多青少年也因为一些因素变成了同性恋,家长对于这种现象是感到头疼的,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有同性恋倾向是需要正确引导的,那么,同性恋是怎么导致的?怎么正确引导同性恋孩子?
1、遗传因素。
有人发现同性恋者在单卵双生子中远比双卵双生子中多见,而且男同性恋可能是母系遗传的。
2、内分泌因素。
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性腺分泌不平衡是导致同性恋的原因。男同性恋者血液和尿中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少,而女同性恋者尿中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多。同时男同性恋者精子计数较少,畸形精子较多。
3、心理因素。
如果正常的性心理发展得到不良的家庭或环境影响,成熟的异性恋驱力将被阻滞或者歪曲。家庭的影响在同性恋的发生上是非常明显的。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具有一个显著特点,就是同同性恋倾向的儿子异乎寻常地亲密。弗洛伊德认为这引起了孩子的自恋,但我认为是爱的排斥性使他们对母亲过分崇拜,其他的女性都看不上,同女人的交往略为失败,从而加强了对异性的应激性拒绝。懦弱无能的父亲也使儿子无法得到一个适当的行为模范。为了儿子听话,常反对粗鲁莽撞行为,而鼓励更富于女性化的活动。
4、经济因素。
经济因素在同性恋的发生上可能有一定作用,特别是在男性,由于经济贫困无力娶妻或者出于一种逃避男性责任的潜在倾向,易导致同性恋。
1、作为父母。
应尽可能让孩子在充满温馨、健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,适时地询问孩子结交什么样的朋友,在一起都做些什么事情。并鼓励他多结交朋友,可以有意识的安排几个志趣相投的男女朋友给孩子,让他们一起学习,游玩,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间依恋感。
2、作为老师及教育者。
首先应该灌输孩子正确的“同性恋”概念,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正确的判断。其次,通过心理课或者班级活动课,请学生参与讨论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,让学生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,使他们能有一个确立自己性别角色时可以参照的标准。最后,尽量让学生们在平等、互助的环境下学习生活,不要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。
如发现有较为严重的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,可以到心理咨询室做系列的咨询治疗,可以采用精神分析疗法、内观整合疗法、行为疗法等,以配合教育引导。
温馨小贴士:很多人会用有色眼镜去看待同性恋患者,令同性恋患者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害怕被人发现。其实我们应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他们,不要让他们感到特殊,给他们更多的关爱。
1、孕期吸烟喝酒可能影响孩子性取向
有研究显示,孕妇吸烟喝酒容易使孩子成为同性恋或双性恋。他表示,胎儿的大脑在怀孕的前两周就开始发育,在这个阶段母亲吸烟或喝酒会使烟酒中的尼古丁、安非他命等毒素直接影响胎儿大脑发育,使原本应该在胎儿大脑中迁移的细胞完全离开大脑,从而影响胎儿的智商和性取向。
2、小时候异装癖长大易成同性恋
有的孩子明明是男孩,却非常喜欢穿女装,而不喜欢穿男装,这种行为就是异性装扮癖,是指通过穿着异性服装而得到性兴奋的一种性变态形式。这种性变态男女均可发生,以男性多见。异装癖患者一般在5——14岁之间开始萌生异装兴趣,到了青春期就产生与异性装束有关的幻想。他们穿着异装时大多会体验到平静和舒适感,有的还有一种文雅和美丽的感觉。
根据专业研究表明,小时候有“异装癖”的男孩,长大后多半就会成为同性恋,只有1/4的人会长成异性恋,还有的会直接变性。
3、“男孩当女孩养”容易成同性恋
性别错位的孩子长大后也容易成为同性恋。父母在孩子的性启蒙和性别教育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。18岁以下的孩子,成长经历时刻都在影响他们性取向。单亲家庭、孩子由男方或女方独自抚养教育,甚至给孩子不当的穿着打扮等,都容易造成孩子性别错位。
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注意性别教育方面的培养,男孩用男孩的方法带,女儿要用女孩的方法养,对他们性别培养肯定更有好处。
4、孩子有同性恋倾向,你能接受吗?
对于同性恋,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,家长需要做的是好好和孩子沟通,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。一位人气博主“咪蒙”曾撰文《如果我儿子是gay,就让他做个快乐的gay》,她说:“我也不会变态到鼓励自己的儿子长成伪娘或者gay。我只想表个忠心,如果他要当个gay,就请当个快乐的gay。”她还引用美国跨性别研究专家马尔帕斯的观点,“跨性别不是心理疾病,也不是由其他心理疾病或者特殊的家庭模式引起的。这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。如果一个8岁女孩因为短发和男性化装束在学校遭遇坎坷,受到欺凌,这不是她的心理有问题——是世界的心理有问题。”这些观点,也许能给你一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