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身边是不是总有些人,一眼看上去,根本分不清男女,短发、帅气、阳光、平胸,看起来像个男孩子,但其实她是一个女孩子,而且她的身边会有一个好闺蜜,这种情况下,有很多就可能是同性恋,那么女同性恋的特征具体有哪些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T,女同里面的男的角色。这个角色大部分是天生的,天生喜欢女生,骨子里面透着男人气。单纯从穿着打扮上来说是很帅气。短发,束胸,阳光,men。会像男人一样,在两人关系中担当。所以,T并不是像楼上说的按照强弱来分。
女同性恋,要区分于,女性同。女性同,指的是一个女性的大脑,对自己性别的判断,和她的真实性别是相反的。
P,是女同里面的老婆的角色。很多人如果不带有直观的偏见,我觉得很容易被T征服,比男人更懂女人的女人。P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,跟一般姑娘一样,基本看不出来。
还有一个H,既可以当T,又可以做P的人。
基本可以肤浅的理解,如果你看到一个人,你第一眼分辨不出来她是男的还是女的,那么她有可能就是les,短头发,看不到胸,没穿高跟鞋。
超爱打扮但是基本对男生没兴趣?
这个我认为不对,是超爱打扮,把自己扮的越来越像男孩,会跟男生称兄道弟,但是不会有兴趣。
1996年9月,中华精神科学会设立CCMD-3工作组,重新制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,计划在随后的几年中,制定出“符合中国国情并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”中国标准。新版CCMD在制订之前,有专门的课题小组对同性恋做研究,在对随机选择的51例同性恋者一年多的跟踪调查发现,只有6人需要精神科医生的帮助。2001年4月,CCMD-3出版,取消了CCMD-2的“性变态”条目,将同性恋归于新设立的“性心理障碍”条目中的“性指向障碍[4]”的次条目下。
性指向障碍指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。从同房本身来说,不一定异常,但某些人的性发育和性定向可伴发心理障碍,如个人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,为此感到焦虑、抑郁及内心痛苦,有的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。这是 CCMD-3纳入同性恋和双性恋的主要原因。
对此,时任中华精神科学会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》(CCMD-3)工作组组长陈彦方教授解释:“我们认为同性恋性行为是正常的。但是考虑到一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和苦恼,保留‘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’,从而和世界卫生组织第十版国际疾病分类(ICD-10)保持一致。” 他还指出,CCMD-3里的“同性恋”和社会上普遍指的同性恋有些不同,因为CCMD-3的诊断对象只包括那些自我感觉不好并希望寻求治疗的同性恋者。“在新的标准中,只有那些为自己的性倾向感到不安并要求改变的人才被列入诊断。”
中华精神科学会在2001年对CCMD的修订,被认为是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的重要标志。
世界卫生组织驻美洲的办事处,泛美洲卫生组织于2012年5月17日 就性向治疗和尝试改变个人性倾向的方法,发表一份用词强烈的英文声明《为一种不存在的疾病治疗("Cures" for an Illness that Does Not Exist)》 [5]。声明强调,同性恋性倾向仍人类性向的其中一种正常类别,而且对当时人和其亲近的人士都不会构成健康上的伤害,所以同性恋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或不正常,并且无需要接受治疗。世界卫生组织在声明中再三指出,改变个人性倾向的方法,不单没有科学证据支持其效果,而且没有医学意义,而且这种治疗行为会对身体及精神健康甚至生命形成严重的威胁,同时亦是对受影响人士的个人尊严和基本人权的一种侵犯。世界卫生组织发表该声明提醒公众,虽然有少数人士可以能够在表面行为上限制表现出自身的性向,但个人性倾向本身一般都被视为个人整体特征的一部分和不能改变;所以,阻止采用那些视同性恋为“偏差”或“选择”并且因而可以透过“意志力”或“治疗”去改变的理论是十分重要的。